
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分為年畫、剪紙、皮影、木偶、染織5個專題,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覽通過展板、實物、現場制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成果。
在山東濰縣年畫傳人張殿英的展臺前,溫家寶駐足停留,拿起刻刀仔細端詳:“這是您的工具?”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溫家寶說,《詩經》中有句話:“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意思是說,我們做斧柄時,只要按照先人傳下來的斧柄的樣子去做,大體能像。做出來的雖然不是同一把斧柄,但是同根同源。即觀斧造斧,斧砍斧削,互為其根,互為其本,這就叫一脈相傳。面對張殿英制作的32米長的《農家樂》木版年畫,溫家寶贊揚:“構思得好?!?/span>
張殿英,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美術委員會會員,中國木版年畫出版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
鑒于個人“在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作方面成績卓著”,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從藝簡歷 1958年從山師到濰坊做中學美術教師,業余投入年畫改革。 1970年調山東省教材組主編山東省中、小學美術教材。 1973年調昌濰g幣專主持組建美術系。 1982年調濰縣年畫研究所,后改名濰坊市楊家埠年畫研究所。 1991年調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自負盈虧搞年畫直至退休。 1998年回到故鄉青云山民俗游樂園,創辦年畫館。五年來完成了“農家樂”的創作;試印成功失傳的印金、粉印和拱花,全面恢復了古代年畫的印制技術;解決了年畫核褙跑色的難題,印出泡在水不跑色的年畫;整理編印“山東濰縣年畫”14卷。設計制作“年畫工具百寶箱”完成了個人保護木版年畫總體規劃的全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