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下午,魯臺會重頭戲海峽兩岸非遺聯展落下帷幕,本次展覽中既有大陸古老的藏苗醫藥、刺繡木雕、宣紙陶瓷制作等手工藝展示,又有臺灣排灣族口鼻笛、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布袋戲等兩岸10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濰坊奉上了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
本次聯展以精煉的文字、精彩的演示、精選的圖片和實物,傳承人的現場制作表演,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和精粹性以及近年來我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實踐和顯著成果。
五大展區精彩紛呈
展覽分為五大展區,受邀參展的96個項目來自于臺灣和內地20多個省市自治區,內容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各展區通過圖文、作品展示和傳承人現場演示相結合的形式,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多彩面貌及傳承人的精湛技藝,體現了兩岸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內容和顯著成果。
在“流彩的歲月”――傳統美術展區,有來自江浙的惠山泥人、蘇繡、樂清黃楊木雕、揚州玉雕;有來自巴蜀的蜀繡,西藏的唐卡,貴州的水族馬尾繡;以及來自齊魯的楊家埠木板年畫、濰坊核雕、郎莊面塑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爸讣獾挠洃洝报D―傳統技藝展區,有聞名遐邇的湖筆、徽墨、端硯、紅絲硯、安徽宣紙;有巧奪天工的宜興紫砂壺;還有景德鎮瓷器、龍泉青瓷、鈞瓷、醴陵釉下五彩瓷等價值珍貴的名瓷參展,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在“奇妙的醫術”――傳統醫藥展區,同仁堂、宏濟堂、潘高壽、陳李濟等傳統醫藥文化的老字號齊聚一堂;東阿阿膠、保滋堂保嬰丹等傳統中醫藥的制作技藝各顯神通;苗藥、藏藥等少數民族的醫術醫藥,顯示出中華民族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
“巧藝風華”――臺灣非遺文化館的參展項目代表了中華文化在臺灣的有序傳承。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制作技術、漆工藝、錫工藝、傳統木雕、竹編工藝、纏花工藝、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中國結等各具文化特色。在參展的技藝大師中,有3位80歲以上的老藝人(最高齡者92周歲),他們不遠千里前來為觀眾做精湛的技藝展演,為兩岸文化傳承不遺余力,令人頓生敬意。
“永遠的家園”――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主題展廳是本次活動的東道主山東省濰坊市為展示保護區建設成果而搭建的特色展廳,突出介紹了具有半島型復合性特點的濰水文化,著意展示了保護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濰坊民間藝術。
傳承人交流切磋的盛會
記者在對傳承人的采訪中感受到,各地非遺傳承人在政府以及社會組織的各類展覽交流活動中,相互交流,切磋技藝,了解到了全國以及世界藝術品交易動向,于是他們逐步擁有了國際視野與眼光,傳承人的思路也開始轉換,在既能滿足市場要求,又能保持非遺文化傳統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在聯展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會長張美芳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特別的刺繡,作品主體是紅色線條向四周迸發的美麗圖案,極具張力,打破了傳統蘇繡的圖案和手法。張美芳介紹,這幅蘇繡作品的名字叫做《金核子對撞科學圖像》,再現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所描繪的物理實驗圖像。除此之外,她還創造性運用傳統針法對吳冠中先生的彩墨畫、常沙娜設計的《敦煌藻井》、國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等進行了第二次藝術創作,收到了藝術與市場的雙豐收。
張美芳談到創新時說到:“傳承人必須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向技藝的文化深度發展,把自己擅長的材料特長發揮出來,例如拿刺繡重現梵高的作品,必須吃透大師的藝術語言,用針線將他畫畫的筆觸和紋理再現出來,那么完成的作品才會生動,而不是簡單的模仿?!睆埫婪荚跁股吓c我市的刺繡藝術家交流時,非常喜歡老濰縣的雙線繡法,“我希望濰坊的傳承人們能保持地方工藝特色,在創新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濰坊刺繡的文化基因?!睆埫婪颊f。
活態傳承再現非遺魅力
傳統文化技藝是一種活態文化,延續和發展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傳承和傳播。因此,還需尋找到跟現代的銜接點,讓傳統文藝與現代人生活產生共鳴。因此,本次展覽以“活態傳承”為核心理念,通過傳承人現場演示各自掌握的絕技,凸現出“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延續中的重要意義。
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傳承人都帶著自己的兒女或徒弟前來參展,新一代的傳承人的創新意識為傳統技藝帶來了活力。記者在臺灣布袋戲展區見到了兩位“80”和“90”后傳承人,他們與其他傳承人一起組建了掌上劇團,一邊學藝一邊巡演,在當地學校與社區內普及布袋戲,受到民眾的歡迎。
近幾年來,我市充分挖掘當地的非遺資源,利用非遺傳習所展示極具特色的非遺、文化傳統。今年在評選命名首批50個市級非遺傳習所的基礎上,規劃建設20個規范化非遺項目綜合性傳習中心。非遺傳習所不僅為街道社區提供素材、增添亮點,也豐富和提升了市民生活的文化內涵。另外,也提高了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有效解決了非遺保護缺乏活動和展示空間、“不接地氣”的困境。同時不斷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開展了非遺進校園和非遺高職教育,在市技師學院開設濰坊核雕、年畫、風箏、嵌銀髹漆4個非遺職業教育試點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