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 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年畫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風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面貌,總的說來,有宮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楊柳青年畫;有粗獷樸實、充滿鄉土氣息的山東濰坊和河北武強年畫;有造型生動活潑、色彩對比強烈,充滿生活氣息的梁平年畫有以細膩工整的桃花塢年畫;有古樸稚拙的河南朱仙鎮年畫,它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年畫;還有大寫意風韻的色彩濃艷的四川綿竹年畫;有濃郁的地域色彩的福建漳州年畫和廣東佛山年畫,它們多以紅黑色打底,神佛類畫豐富多樣。這些年畫豐富了中國年畫的地域特色和風格特征,使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而山東濰坊地區的年畫風格又因其自身的藝術特點在民間年畫的舞臺上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板年畫始創于明末,全以手工操作并用傳統方式制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期,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風行黃河下游一帶。
木板年畫制作工藝別具特色,主要分鉤描、刻板、印刷3道工序。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制后,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近年來,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006年5月20日,木版年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濰坊地區依靠為數不多的傳承人,傳承著木板年畫,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二、濰坊高密撲灰年畫
山東濰坊高密撲灰年畫相傳起源于明代初期,盛行于清代,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了。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
高密撲灰年畫是世界上獨特的畫種,是高密三絕之一,被譽為“中國一絕”。2006年5月,高密撲灰年畫被國務院確定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謂撲灰年畫,即通過撲灰之法制作出來的年畫,民間藝人們俗稱為“抹畫子“。制作者們根據所構思的題材內容,打好腹稿以后,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這樣,一張畫稿可以撲成數張?!皳浠摇敝阌纱硕鴣?。起稿、撲灰后,再加手繪,經落墨(勾線)、粉臉(粉手)、開臉(圈臉)、熏臉、涮臉手、烏眼(點睛)、開眉眼、立眼(粉眼)、點嘴、絲發(耙頭發)、上色、涮道(染道)、涮花、磕花、描粉畫金、耙胡子(摟胡子)、罩明油、刷邊裁邊等一整套20多道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
高密撲灰年畫已然成為一個確切的、響亮的名稱,同時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今,從事高密撲灰年畫研究的人士越來越多,不僅有本土人士,也不乏外地的專家和學者。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象征,它的文化與藝術價值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年畫已經從農家的大門逐漸走進收藏家的書齋,成為一只被看好的“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