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雕是我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它用桃核、杏核、橄欖核、山胡桃殼等為原料,精雕細刻而成;由于他體微藝精,被人譽為“鬼工神技”。在國際上,外國收藏家視如珍寶,愛不釋手,千方百計而得之。
追溯歷史,核雕技藝早在明代初期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核雕藝術品與玉器、翡翠等串在一起。作為當時人們身上的裝飾配物,有的還做扇墜、佛珠、捻珠等,而風行一時,一些達官貴人非常欣賞。在民間百姓中,核雕也極為流行,有的把它當做信物,如膠東地區男女傳情時,女贈南用荷包,男贈女則是長用核雕,也有用它掛在身上“辟邪”。
多個地區均有核雕工藝,其中“濰坊核雕”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經世代傳承發展、摸索創新,不斷涌現出巧奪天工的傳世佳作,2008年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收錄。
清朝末年,山東濰坊諸城縣著名核雕藝人張大眼在北京宮廷刻朝珠、捻珠、手串、佛珠等。慈禧太后時,其人名噪一時,年老回家授徒山東濰縣都家村都渭南。到了近現代,由于核雕藝人的地緣關系,民間藝人都渭南把絕技傳給兒子都蘭桂。1915年,都蘭桂以作品“馬拉古代轎車“,獲得“萬博博覽會“巴拿馬獎章。1933年在全國鐵路沿線生產貨品展覽會上獲特等獎。他的一生研究核雕技藝,積極創作,為核雕藝術的發揚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授徒二人:考功卿、都傳恭,使核雕藝術得以延續至今。
濰坊核雕,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苦心摸索,創出了一件又一件的新穎作品,為中國的工藝美術錦上添花。這些作品都是與濰坊“年畫”、“嵌銀”、“風箏”等平齊的瑰寶。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山東濰坊更為世界重視,對國際影響也越來越大,到山東濰坊旅游的外國友人也越來越多,核雕產品也和其它的工藝品一樣,深受游客喜愛,銷售量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