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箏歷史淵源:風箏又叫“風鳶”、“紙鳶”、“紙鷂”,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風箏是以木材為主制作的,稱為“木鳶”。它可以載人載物,飛越險阻山川,彌補車馬航船的不足。它還運用在軍事上,成為從空中偵察敵情的“尖端武器”。相傳春秋時,公輸盤就曾用它從空中偵察過宋國的城防情況。后來以紙代木,逐漸成為人們娛樂的玩具。五代時,人們還在紙鳶上系上竹哨,發出箏(一種樂器)一樣的鳴聲,所以叫做“風箏”。 北宋以后,風箏普遍流行于民。到清明之際,風箏的制作更為精巧,并出現了研究風箏的專門著作。
風箏不僅是人們喜愛的玩具,它還是進行科學發明創造的助手。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利用它來研究雷電,發明了避雷針;萊特兄弟則根據它升空的原理,研究制造了飛機。美國國家的博物館里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薄坝鴩也┪镳^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唐朝時期風箏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入歐洲,這為后來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輕于空氣的飛行器。
濰坊風箏:風箏起源于中國,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是除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之外,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我國古代有名的墨子和魯班在濰坊的青州境內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只風箏(木鳶和竹鵲。)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定在了濰坊?,F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
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漢族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濰坊又稱濰都,鳶都,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
濰坊傳統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
綁扎骨架是制作風箏的基本工藝,一旦走樣,就會使理想的設計效果變形,從而失去平衡,影響起飛。風箏骨架要求光滑、無毛刺,厚、薄、寬度按風箏規格確定,并順勢修薄,這樣骨架就會輕便。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上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風箏的繪畫工藝,沿用歷代藝人制作木板年畫所用的品色,其色澤艷麗、對比強烈,既有艷而不俗的版畫式效果,又能在藍天白云之下現出華麗的身姿。
濰坊風箏之所以外形美觀、起飛高穩,一方面與它的設計繪畫和栓線角度有關,更重要的是在它的選料和加工上。濰坊風箏的用料,主要是竹、絹,雖簡單卻講究,所用竹子皆為產自江西、四川一帶的一年以上的毛竹。這種毛竹節距長、韌性好、易于加工和定形,是理想的風箏制作材料。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達到了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